不要讓我們的未來見不到草原
  本刊評論員
  20多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草原上,有伊敏煤田、寶日希勒煤田、諾門罕煤田、呼和諾爾煤田、大雁煤田、紅花爾基等多個儲量大於200億噸的大型煤田,規划了22個總量達4896萬千瓦的煤電廠
  馮小剛的賀歲片《私人訂製》,日前引發了一場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政府的“危機公關”。
  這部影片在結尾的時候,滑稽和諷刺的主基調突然變成沉重的環保宣傳,在濃重的霧霾、毀壞的森林、污染的河流和草原“天坑”面前,片子里的幾位主人公向大自然道歉。當寬熒幕上出現沙化成蜂窩煤形狀的呼倫貝爾草原時,觀眾們的視覺神經被定格在“震撼”兩字上了。電影上映後的幾天時間里,因為採煤而“千瘡百孔”的大草原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之一,在影片及製作方的官方微博上,甚至描述了觀眾對這一幕的震驚併發出了保護草原的呼籲。
  呼倫貝爾盟官方的微博發佈平臺——“呼倫貝爾發佈”旋即以長微博方式作出回應,一方面感謝馮導和觀眾對呼倫貝爾的關心,一方面解釋說,“天坑”已成為歷史,是80年代小煤礦留下的“舊賬”,現在已經被填平,草原即將恢復往日美景。
  隨後,呼倫貝爾官方再次發佈微博並置頂,詳述地方政府十年間為恢復草原生態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,再次強調,“草原天坑已成歷史”。
  “草原天坑”的一頁,真的已經翻過去了嗎?
  確切地說,小煤礦和胡亂開采留下的密集“彈坑”確實已經“被治理”了,且代價不菲。塌陷的深坑一個一個被推土機填平,人工植上了草。
  然而,導致草原“內分泌失調”的主因——煤炭過度的開采,不僅沒有停止,反而有小規模變成大規模的發展趨勢。
  作為“十二五”規劃中重點的煤電基地之一,20多萬平方公里的呼倫貝爾草原上,有伊敏煤田、寶日希勒煤田、諾門罕煤田、呼和諾爾煤田、大雁煤田、紅花爾基等多個儲量大於200億噸的大型煤田,規划了22個總量達4896萬千瓦的煤電廠。
  因為要把煤炭的資源優勢轉換成GDP留在本地,煤炭的產業鏈還在延伸,一批耗能耗水並且存在污染隱患的大型煤化工項目正在崛起。根據當地的計劃,到“十二五”末,每年要生產合成氨300萬噸,尿素500萬噸,煤制甲醇600萬噸,煤制烯烴400萬噸。
  露天開采造成的草原植被可以通過人工手段復綠,但是真正致命的也許是水源的破壞。
  煤電基地的建設對維繫草原生命的水源有多重威脅。首先,煤炭的開采會造成地下水道的破壞和地下水的流失,而地下水正是涵養地表草場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基本條件;其次,煤電產業耗水高,採煤、火電、煤化工三部分均需要消耗大量的水;此外,即便是沒有事故的情況下,煤電的沖灰水、化工項目的排污水等,都會給草原帶來難以修複的污染。
  更令人擔憂的是,我國的煤炭資源和水資源整體呈逆向分佈。換句話說,有水的地方缺煤,有煤的地方缺水。這雖然不是那麼絕對,但有普遍性。“十二五”規劃的十餘個大型煤電基地,基本處於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。儘管相關部門一直呼籲,這些煤電基地的水資源論證及規劃環評仍舊普遍滯後於項目建設,為項目找水而截湖斷河鋪管開渠的工程已大量上馬。
  呼倫貝爾地區是中國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,在內蒙古自治區算是水源相對豐富的地帶,但仍舊屬於半乾旱草原,生態環境十分脆弱。根據呼市林業局的統計,截至2009年底,全市有483萬公頃的草原退化,占到可利用草原面積的近一半,另外還有300萬公頃的潛在沙化區。現在,草原的荒漠化趨勢並沒有遏止住。
  科爾沁的昨天是呼倫貝爾今天的殷鑒,但願不要成為鄂爾多斯的明天。煤炭在地下是寶藏,是千萬年來積累下來的祖祖輩輩的財富。當代人是要利用,為人造福,但一定要有度。涸澤而漁地挖出來,是足以讓當下幾代人一夜暴富的財富,但留給子孫後代的,可能就是一片貧瘠的荒漠了。
  如果我們仍然管控不住“一夜暴富”的衝動,仍然按現行模式“猛衝猛打”,我們的未來還看得見草原嗎?
 
(編輯:SN05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x39jxryf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