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調分析
  □民意眼(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)
  “國五條”落地一年之際,媒體專題報道發現,與官方“房價增幅完成了年初的調控目標”結論不一樣,在“限價令”和“限購令”的雙重束縛下,開發商和購房者通過種種途徑規避政策,剛需購房者依舊承受著“月供上漲,房價扶搖直上”的痛苦。
  十年來,樓市調控動作之多、頻率之密集,實為罕見,但各類調控措施主要是針對購房者,單方面抑制購房需求,即令越來越多人沒有購房條件,或提高其購房成本。結果卻是調控難以見效,房價越調越漲。
  擁有安居樂居之所,是平凡百姓的中國夢應有之義。調控政策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抑制房價。如果房價掉下來了,但剛需購房者仍買不起,有改善住房需求的人由於這個限制那個限制而買不到,這種調控又何能圓人們的安居夢?解決住房問題的關鍵在於供應與需求的匹配,滿足首次置業的剛需和改善居住的合理需要。有關民調顯示,“政府多建保障房”、“打擊炒房”和“政府供應更多土地建房子”,是民眾和專家認定的三大措施。
  慶幸的是,調控政策終於轉向,回應民意:剛過去的“兩會”上,政府工作報告中10年來首次沒有強調“房地產調控”,而是將著力於“完善住房保障機制”、“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應”,而近期國土部相關負責人今年來首次表態,2014年將抓幾件大事,其中之一就是繼續加強房地產用地調控。這意味著樓市調控政策將重心轉向保障房建設和土地市場。
  可見,調控十年,政府那隻過於主動、強勢的手終於明白,抑制需求解決不了民眾的住房問題,而是應該回歸到住房“供不應求”的問題本質上,加大住宅供應,既包括商品住宅用地供應,更要加大保障房供應。  (原標題:樓市調控十年,回歸“供應”原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x39jxryf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